平田オリザ|青年団公式ホームページ (seinendan.org)
平田织佐(Oriza Hirata),1962年生于东京。高中时辍学,骑自行车游历了两个国家,成为少年作家;1982年进入国际基督教大学,次年成立Seinendan剧团(青年团剧团),大三时到韩国延世大学留学,为为日后的日韩文化交流及“韩国三部曲”的创作打下基础;大学毕业时父亲贷款一亿日元将自己的房子改建成“驹场AGORA剧场”,平田成为剧场经营者,并且必须为了还债努力经营。青年团剧团从2002年开始举办“青年团Link”。
代表作
- 《东京札记》(1994首演)获得1995年第39届岸田戏剧奖
- 《上野动物园重袭》在1998年再次获得岸田戏剧奖
- 《过了那河就是五月》(2002)
- 《再会》(2014)
- 曾于中国国家大剧院合作,执导《下周村》
- 理论书籍:《演剧入门》
现代口语剧场理论
平田织佐认为,日本新剧是从引介西方戏剧开始的,因此日本新剧一开始就是按照不合理的风格、语气、逻辑写作的,演员的表演也因需要赋予这种剧本真实感而扭曲(类比想象中国传统话剧舞台上那种可怕的“话剧腔”吧)。相应地,平田提出了“安静剧场”,以抗衡剧场中那种声嘶力竭的尖叫式戏剧。在平田的剧场中,演员有时候用听不到的微弱声音说话,有时背着观众说话,有很多安静而随意的时间
自2000年代,继承和发展现代口语剧场理论的新一代剧作家已经出现,比如冈田利规的“超级口语剧场”。
代表作介绍
《东京笔记》(1994)
2019青年团国际版演出视频:
Seinendan International Theater Exchange Project “Tokyo Notes”
《东京笔记》是平田织佐代表作中的代表作。自2016年以来,《东京笔记》有过<台北Note><曼谷Note><马尼拉Note>等版本。国际版<东京Note>由日本、韩国、美国、乌兹别克斯坦的演员共同创造。
故事场景设定在不远的未来、一个博物馆里,展现现代社会中家庭与人际关系的逐渐崩塌。
不同于平田织佐的前辈们(想想日本地下戏剧和野田秀树那几代人作品的狂热吧),平田织佐的戏安静、朴实,甚至显得“无聊”。几个人物产生似乎琐碎无聊的对话,舞台上有多个焦点同时进行(例如楼梯上有一撮人在对话,边上的椅子上可能也有两个人同时在对话)。“对话”是平田织佐关注的重点,从这一点出发,关注舞台上人物的进出、信息差的产生、他者的介入……关于这一点,可以参考平田织佐的书籍《演剧入门》。(*该段落写得有点烂,之后重新看看《演剧入门》再修改补充)
《三姊妹-人形机器版》(2012)
曾在中国北京蓬蒿剧场演出。(待补充完善)